精神科采用约束带保护患者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以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老年患者体质差,躯体合并症多,在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同时加强观察和护理,确保护理安全。
1. 使用保护性约束前的护理
(1)评估病情
无锡养老院-无锡怡和颐养院2021年6月9日讯 医护人员要意见一致,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不准用约束用具作为惩罚患者的工具。
(2)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护理行为,患者会产生较强的敌对情绪和反抗行为,家属和患者对保护性约束往往不甚理解,有时会产生较大的误会,以致产生医疗纠纷。因此,在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向家属说明约束的作用和目的,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保护患者时避免误伤患者,还要做好自我保护[1]。
(3)选择合适的约束方法和用具
1)对于长期卧病、神志不清、轻度躁动患者在床两侧加床档,保护患者不致坠床;对于体质虚弱能坐椅活动的认知症或精神病患者,可短时间选用一根约束带经胸、腹部、两腋下穿过,在椅背打结进行保护性约束,松紧适宜,保证患者有一定的活动度,但要避免患者顺着椅背挣脱约束而发生意外;
2)对有明显自伤自弃行为的老年症患者,为避免其自伤可选择一根约束带约束双手或给患者穿保护衣来保护患者;对治疗不合作躁动患者,可针对局部注射部位进行约束,必要时约束双手,避免患者自行拔除针头,避免在靠近约束部位或活动关节处进行穿刺,以免患者躁动使针头滑脱或肿胀而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
3)对于极度兴奋、冲动伤人、自伤、不合作患者,常需多人协助选择多根约束带进行约束,首先从侧面接触患者,两人从两侧同时约束其两腕,接着约束两下肢踝关节,然后约束双肩,仍躁动不安者可在膝部加用一根约束带,松紧适宜,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肢体末端肿胀,过松易滑脱,一般以伸入两指为宜。
2. 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护理
使用约束带时应放衬垫,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有无因患者挣扎致约束带过紧引起肢体末端肿胀,并根据患者病情定时放松约束。对兴奋躁动患者约束时,不能强拉肢体,以防扭伤及骨折,尽量保持功能位置,用力要平衡,步调一致,避免用力过猛。
进行肩部约束时,易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经常巡视患者并进行局部和肢体活动。严重冲动伤人患者视病情轮流放松约束部位,以确保安全,并防止约束带脱落或被患者自己或其他患者解开,造成患者冲动或自缢的严重后果。专人看护,严格进行床头交接,并做好护理记录,确保患者安全。
皮肤护理在约束过程中,患者呈被动卧位,受压部位易受潮湿刺激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每1-2小时予更换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湿床单衣裤。避免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上,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活动受限的老年患者戢尾部垫气圈,重病患者可选用气垫床。
避免合并症的发生,认真做好生活护理,防止合并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加强饮食护理,应多给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的饮食,食物要清淡、易消化及碎烂为主。及时补充水分,给予足够的汤水或开水,尤其夏天更要注意供给水分,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对拒绝进食者劝说无效可给予鼻饲。
在约束过程为受到限制,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洗漱,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添加衣被,避免患者受凉而诱发感染[2]。注意患者的排泄情况,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有便秘、尿潴留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3. 解除约束后的护理
重症患者精神症状好转后可先逐步解除约束,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避免病情反复而导致意外损伤的发生。约束解除后,查看患者身体状况及局部皮肤有无合并症的发生。与患者进行简单交流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保护性约束用具及时收回清点,严格交接班,切勿遗留在患者身边而成为患者自伤、伤人的工具。专人看护,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使用保护性约束的目的是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安全实施。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年龄大、体质差、反应迟钝、意识行为错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往往有躯体合并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无预见性,甚至产生严重自伤、自弃的冲动行为。
因此,在保护性操作时,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全面评估患者,讲究约束技巧,避免长时间约束。
在约束过程中,加强被约束肢体功能训练,以免造成局部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损伤。加强患者周围环境的安全管理,包括危险物品及其他患者的管理,妥善保管刀、绳、打火机等危险物品,不要被患者触及甚至藏匿;
约束过程中与其他患者保持距离,在执行保护性约束护理操作中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负性影响,避免约束带被其他患者解开而造成不良后果。
心理护理贯穿约束的全过程,尽量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患者情绪激动而诱发躯体合并症或使合并症加重,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和敌对心理,理解关心患者,维护患者自尊和权利,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加强人性化护理。
与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病情记录,在护理记录中详细描述患者被保护原因、约束开始和解除时间、患者躯体状况、病情变化等内容。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避免患者受到不应有的伤害。